出师未捷身先死——杜甫《蜀相》
诗词原文
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 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 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 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背景解读
这首诗为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年)春天,杜甫“初至成都时作”。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,到了成都,在朋友的资助下,定居在浣花溪畔。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,整顿乾坤,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。安史之乱尚未平息,国家分崩离析,人民流离失所,使诗人忧心如焚。他写《蜀相》这首诗时,正是自身请缨无路,报国无门的困境中,因此对开创基业、挽救时局的诸葛亮,无限仰慕,备加敬重。
诗词赏析
开篇“寻”字,加强了语势,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,而是专程拜访,是有目的的,是特意的,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。第二句写出了武侯祠周围景物的肃穆,也体现了诗人庄重严肃的情感。
颔联的“自”“空”写出了景物虽美但自己并无欣赏之心,有“物皆着我之色彩之感”。颈联格律工整,直抒胸臆,以“三”“两”的数词写出先帝的诚恳和诸葛亮的忠诚,表达对其才干和德行的赞美。上句写出山之前,刘备三顾茅庐,诸葛亮隆中对策,下句写出山之后,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、匡扶刘禅。
尾联满腔情感喷薄而出,表达对其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的惋惜,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。
这首诗分两部分,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,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,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;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,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,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。全诗蕴藉深厚,寄托遥深,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。
在艺术表现上,设问自答,以实写虚,情景交融,叙议结合,结构起承转合、层次波澜,又有炼字琢句、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,使人一唱三叹,余味不绝。人称杜诗“沉郁顿挫”,《蜀相》就是典型代表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大连夏宝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出师未捷身先死——杜甫《蜀相》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