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,苏轼写一首《阳关曲》,杨万里评:四句皆好

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,苏轼写一首《阳关曲》,杨万里评:四句皆好

寿嘉俏 2024-11-16 百科资讯 1017 次浏览 0个评论

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,苏轼写一首《阳关曲》,杨万里评:四句皆好

内容:

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,苏轼写一首《阳关曲》,杨万里评:四句皆好

北宋文学家苏轼与兄弟苏辙的感情深厚,他们在青年时代与父亲苏洵一同出川求仕,曾同宿“逍遥堂”。某天晚上,苏轼读到韦应物的诗句“哪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”,心中感慨良多。他与苏辙相约,期待未来功成名就后,早早退隐,共享闲居之乐。然而,二人出仕后,十余年间聚少离多,天各一方。

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的中秋节,苏轼在密州因思念苏辙,写下了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传世名句。次年的中秋节,苏轼与苏辙在徐州团圆赏月,又共同创作了《阳关曲·中秋作》。这首诗写得颇有伤感,丝毫不见兄弟团圆的喜悦之情。

《阳关曲》原本是唐末非常著名的送别曲目,苏轼的这首诗是写在中秋团圆夜,同时也是一首“送别诗”,这也难怪它惹人伤感。

《阳关曲·中秋作》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,诗中写道:“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”此诗以景生情,寓意深远。

白话翻译:夜晚,天空中云气散尽,清冷的寒气正在四处流溢。一轮明月像玉盘一样,在银河之中无声地转动着。今生此夜很好,可惜不能一直这样好。待到明年,我们又要在哪里去看月亮呢?

宋代的诗人杨万里认为它是一首比较优秀的七言绝句,并且“四句皆好”。也就是说,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写得很有味道。

诗的第一句“暮云收尽溢清寒”,起头就起得非常独特。同时,我们看题目就可以知道,这是一首中秋诗,苏轼兄弟二人当时在徐州。南方中秋的夜晚,尚余一丝暑热。此时,天空中的云雾散尽,明月露出了它的身影,同时散发出清冷的光芒,地上的人应该感受到清凉气爽才是。然而,苏轼在诗的开头仿佛是在嫌弃,那云气尽收之后,月亮清寒的光辉在四处流溢。寒冷的感觉,总是隐隐带着一些忧伤。

然后苏轼又说,银河当中的明月,像一只玉盘在悄无声息地转动着。那么,他为什么要强调明月“无声”呢?苏轼在《水调歌头·徐州中秋》中写到:“离别一何久,七度过中秋。……今夜清樽对客,明夜孤帆水驿,依旧照离忧。”意思就是说,他们兄弟二人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。好不容易一起过个中秋节,无奈次日又要分别。当时苏轼即将奉命赶到南京,担任新职。所以团圆夜,同时也就成了分别的前夕。

面对此情此景,兄弟二人因为遗憾而相顾无言,已经难过得说不出话来了。于是,苏轼在此处运用“移情”的手法,让天空中多情的明月,也说不出话来。而诗的第三句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”,也写得极好。此句好就好在作者正话反说,用“不好”来写突出团圆本身的美好,又用团圆的美好,反衬出人生“不能长好”的巨大遗憾。最后一句“明月明年何处看”,就把整首诗的中心思想点明了。这种巨大的遗憾到底在哪里呢?中秋的月光,为什么是“清寒”的?银河上的明月,为什么“无声”?此生此夜为什么不能“长好”?这一切都是因为:兄弟二人,不知明年又要在哪里,度过中秋节。

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,深厚而持久。苏氏兄弟出身四川眉山的一个地主家庭,他们的家族在眉山一带枝叶庞大。然而,他们父子三人可能“亲戚缘薄”,因此出川以后几乎就没有回去过了。苏氏兄弟二人只是在父亲苏洵去世的时候,扶灵回过一次家乡,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四川了。苏氏兄弟在文学上的才华令人瞩目,他们的散文和诗词都写得非常好。然而,苏轼的性格大大咧咧,得罪了不少人。只有兄弟苏辙,始终尊重和崇拜苏轼,并在生活中帮助他,警策他小心做人。可惜因为命运的安排,他们兄弟二人后来一直被分开。

苏轼活动的范围虽然广泛,但中期却似乎在北宋的某几个生要区域里面,回环往复。有一些网友说,这是因为他一生中曾九次被贬。他不是在被贬,就是在被贬的途中,完全不得自由。这种情况下的他,也难免会感到孤独。这也就不难理解,他为何会在《阳关曲·中秋作》中发出: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年明月何处看”的无尽感叹了!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大连夏宝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,苏轼写一首《阳关曲》,杨万里评:四句皆好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