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后记
在浩瀚的道藏中,有一部名为《太乙金华真经》的作品,由清嘉庆年间的传侍郎元庭先生辑录,这是金盖山所藏的足本,与道藏辑要本以及坊间房刻版本有着天壤之别。近期,王道长魁溥教授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注释,并命名为“太乙金华宗旨今译”,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增损之处。下面,我们将对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。
首先,我们来探讨“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”这十个字的深刻含义。从《易经》中我们可以知道,“无极之道为先天”。在太极尚未形成之时,它既是无形的,也是无声的,无法用言语来形容,所以称之为“先天大道”。这里的“先天”指的是无极,即阴阳尚未分化的状态。当一气处于混沌之中时,修炼气功时,需要忘却形与象,这样才能得到先天一气,即达到一种寂然不动、窈窈冥冥的状态。正如《修道真言》所说:“毁誉善恶,闻即拨去,莫将心受。心受则满,心满则道无所居。要令闻见是非,不入于心。是心不外受,名曰虚心。使心不逐外,是名安心。心安而虚,道自来居。”因此,学道之初,关键在于收心离境,进入虚无之境,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。
老子曾说: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”。这里的“虚”指的是虚无,“极”是终极,“静”是寂静,“笃”是专笃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要让我们的神达到最虚无的状态,守其神于静笃之内,必须尽其专笃之功,始可得真机之来复。这指的就是致虚守静,当气息一动,玄关就不远了。因此,可以说“先天一片是虚无”。
太一,又称太乙或泰乙,是元神的名称。在古代,至高无上的三神即为“泰一、天一、地一”。太是至尊之称,一是万物之始,是天元的主宰,所以称为“太一”。人得一则生,失一则死。在修炼过程中,要抓住根本,“抱元守一”。这里的二而一,即万物由太一而生,化于阴阳,亦指太极。而《易经》中有太极,是生两仪,泰乙是太极的具体表现,天一、地一,就是两仪。
金华,在炼丹时用以指代黄金之花,是结金丹之药。金被火炼制,而变金华。阴阳和合产生金华,即指金丹。古人认为外丹之金丹,炼之愈久,变化愈妙,黄金入火百炼而不消,服此二物,炼人身体,故能令人不老不死。内丹之金丹,以心肾之间而有真气真水,气水之间,而有真阴真阳,可比喻金石之间,而隐至宝。内丹之药材,出于心肾,各重八两,立为鼎炉,运动周星,取日月往复之数,结成一粒,大如黍米,名为金丹。是以金丹之道,自始至终,不离坎离,日日如是,一言以蔽之曰静。
总之,金丹之道,简而不繁,以虚无为体,以清静为用。有作以成其始,无为以成其终。心归虚静,身入无为,动静两忘,到达这个境界,三宫(指上中下三田)自然升降,百脉自然流通,精自化气,气自化神,神自还虚。无需去安炉立鼎,采药物,看火候,而所谓三元、八卦、四象、五行,悉在其中。若不虚静,则内无真宰,虽精气,亦不得而役之。
·第一章天心
本章首先阐述大道之根源,天心就是大道与苗。吕祖曰:“三才同禀之心,人人都有,即丹书所谓玄穷,不可强索而得,只可默存以俟。不在身中,亦不在身外,欲识其,欲识其……”。
-6-
以上内容仅为《太乙金华真经》吕洞宾的简介及部分章节的解读,更多深入的内容还需读者自行研读。希望这能为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指引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大连夏宝科技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《太乙金华真经》吕洞宾 》